森林采伐管理改革改出新鲜事——南谯山林“长”出耕地中国绿色时报12月27日报道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境内石灰岩、安山岩富集,一座座石质山遍布各地。林改前,这些石质荒山无人问津,几十年造林都难以成功。林改后,山还是这些山,却一下子变成了香饽饽。
仅郊杨路、滁杨路两侧就完成石质荒山造林8000亩,短短两三年,施集镇、章广镇等绿化难点地区就开发石质荒山2万多亩。拥有一座荒山就是拥有一座绿色银行,目前南谯最抢手的资源就是荒山。南谯区林业局局长郑田生说。2009年5月,南谯区在明晰产权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的基础上,从一直困扰林业发展的采伐难入手,开始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
这一改,又改出了一片新天地。改革前,我申请一次采伐少说也得大半年时间,有时候还得等到林业局年底集中审批。现在可不一样了,一年四季我随时都可以到林业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不出20天就可以拿到证,太方便了。
说起采伐管理改革,杜昌春一脸兴奋。杜昌春是南谯区施集镇李集村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党的好政策下,他通过进城务工和经商致富。自1999年起,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发宜林荒山,先后承包荒山累计达7000亩。计划采伐的林子伐不了,木材跟不上市场就卖不出好价钱。
遇到跨年度审批就更麻烦,整地受雨雪影响无法及时完成,到了栽树的季节了我还在整地。杜昌春遇到的难题也是困扰林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过去林木采伐必须经过村民组申请、村签字、乡林业站设计、乡镇政府签署意见、区林业总站核查、局党组集体研究、林政资源科审批、乡林业站办证、林农领验、财务科收费等10个环节,想快也快不起来。
郑田生说起过去的办证程序颇有感触。林业要发展,深化改革刻不容缓。南谯区针对森林采伐环节多、设计不到位、层层收费、审批不及时等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在简化流程、压缩时限、减轻税费、开展一站式审批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程序公正透明、经营科学有序、管理与经营相协调的森林采伐管理新机制。
改革后的采伐管理流程变成了农民凭林权证到区林业行政服务中心直接申请、专业队直接设计、局长一支笔审批、林权人到服务中心直接办证4个环节。这一变,困扰了杜昌春近10年的问题迎刃而解。森林采伐管理改革的另一大成果是缩短了森林培育周期。
南谯区结合实际提出了定向培育的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薪炭林,突破主伐年龄的限制,根据林木的经济成熟和工艺成熟科学确定采伐年限,将杨树主伐年龄下调为10年,马尾松下调为30年,国外松下调为15年。麻栎实行短轮伐期矮林作业方式,由过去40年才能成林缩短到5年即可采伐利用。林业周期长、见效慢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林农从中尝到了甜头。
五尖山位于南谯区最西部的章广镇,属江淮分水岭脊线,立地条件差。林改前1.2万亩的山林全部为黑松、国外松低产林。由于远离村庄、火灾频繁、松毛虫连续发生,成为当地群众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林改后,杜昌春承包了这里的近2000亩山林,并进行了低产林改造,全部选用高效的麻栎速生树种。
老百姓的创造力是无限的。麻栎5年轮伐期的前两年可以林农间作,杜昌春每年拿出90%的新造林地免费给当地农民套种。不但不要钱,谁要是怕套种的作物卖不出去,我可以承诺帮助联系,只要你愿意在我的林地里套种,倒贴钱我都愿意。杜昌春这样对记者说。
杜昌春这笔账算得很精明。免费获得套种权的农民在新栽植的林地上种上花生、打籽瓜、油菜等经济作物,锄草、施肥等一系列管理不但使农作物丰收,还促进了幼树的快速生长。我进行过比较,没套种的林子5年才能郁闭,套种的3年就郁闭了。
农民丰收了,我也得到好处了,这是双赢。当地农民张恩声2009年初获得了杜昌春40亩新造麻栎林的免费套种权,他全部种上了西瓜。一年下来,张恩声收入6.7万元。
老张存钱时,信用社主任惊诧地问:往年都是见你贷款借钱,如今哪来的这么多钱啊?老张嘿嘿一笑:山上捡回来的。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杜昌春的做法在南谯传开来,很多林农纷纷效仿。
杜昌春的做法不经意间形成了连锁反应。张恩声尝到了甜头,今年又获得了近600亩新造林的免费套种权,他又种上了西瓜,还每天花70元钱雇请赋闲在家的农民帮自己管理。
自家农活闲的时候就来帮他干干,一天70元比外出打工都强。一位正在给张恩声的庄稼锄草的农民对记者说。对当地农民来说,这又是一笔实在账。
以5年轮伐期算,前两年套种,2000亩山林相当于开辟出800亩耕地。五尖山下的这个村子人均耕地只有不到1亩,仅仅杜昌春的这2000亩山林就为全村每人新增两亩地。
山地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实现了农林复合经营和协调发展,这是采伐管理改革意外的收获。国家林业局林改办副主任刘家顺这样评价说。
本文来源:米乐|米乐·M6-www.qzyabs.com